|
針灸治療作用: 1、腎陰不足、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 屬陰虛陽亢證,按著“陰病治陽,陽病治陰”的原則,治宜育陰潛陽,取足少陰腎經腧穴太溪,針刺補法:取足厥陰肝經腧穴行間,針刺瀉法。 2、脾陽不足引起的慢性泄瀉 屬陽虛陰盛,治宜溫陽散寒,取足太陰脾經腧穴陰陵泉等穴,針刺補法,并灸。由于陰陽之間可以相互化生,相互影響,故治陰應顧及陽,治陽應顧及陰,在調和陰陽時,常采用“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”的方法,臨床上最常見的是運用募穴、背俞穴來調養臟腑的陽氣和陰氣。 3、扶正祛邪 疾病的發展過程,是正氣和邪氣的相互斗爭的過程,正邪力量消長決定疾病的發展和轉歸,邪勝于正則病情加重,正勝于邪則病情減輕,因此,扶正祛邪是保證疾病趨向良性轉歸所不可缺少的。針灸治病,就在于能夠發揮其扶助正氣,祛除邪氣的作用。 注意事項: 1、過于疲勞、精神高度緊張、饑餓者不宜針刺。 2、懷孕婦女針刺不宜過猛,腹部、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宮收縮的穴位如合谷、三陰交、昆侖、至陰等禁止針灸。 3、小兒因不配合,一般不留針。嬰幼兒鹵門部及風府、啞門穴等禁針。 4、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,或常有自發性出血,損傷后不易止血者,不宜針刺。 5、皮膚感染、潰瘍、瘢痕和腫瘤部位不予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