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拔罐療法拔罐療法是以罐為工具,利用燃燒、抽吸、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內負壓,使罐具吸附于腧穴或體表的一定部位,以產生良性刺激,達到調整機體功能、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法。根據造成罐內負壓的途徑,拔罐療法分為火罐、水罐、抽氣罐及其他罐(如拔擠氣罐)等療法。 根據現代醫學理論,拔罐產生療效的機理主要在于以下幾點: 1.機械刺激作用 拔罐療法通過排氣造成罐內負壓,罐緣得以緊緊附著于皮膚表面,牽拉了神經、肌肉、血管以及皮下的腺體,可引起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反應,調節血管舒、縮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。 2.負壓效應 拔罐的負壓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、淤血,出現局部小毛細血管破裂,紅細胞破壞,發生局部溶血現象。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釋放對機體是一種良性刺激,它可通過神經系統對組織器官的功能進行雙向調節,同時促進白細胞的吞噬作用,提高皮膚對外界變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,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。其次,負壓的吸拔力可使汗孔張開,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強,皮膚表層衰老細胞脫落,從而是使體內的毒素、廢物得以加速排出。 3.溫熱作用 火罐、水罐等拔罐療法,拔罐局部的溫熱作用不僅使血管擴張、血流量增加,而且可增強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細胞的吞噬能力。拔罐處血管緊張度及黏膜滲透性的改變,使得淋巴循環加速,免疫細胞吞噬作用加強,對感染性病灶形成了一個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環境。另外,局部輕度溶血現象的慢性刺激對人體起到了保健功能。 拔罐療法的適應癥主要有: 呼吸系統疾病:如上呼吸道感染、急慢性咽喉炎、急慢性支氣管炎、哮喘緩解期等。 消化系統疾病:如慢性胃炎、胃脘痛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慢性腸炎、慢性腹瀉、慢性便秘等。 循環系統疾病:如高血壓病、心臟神經官能癥、心律不齊等。 運動系統疾病:如頸椎病、肩關節周圍炎、網球肘、下腰痛、膝關節炎、足跟痛等。 神經系統疾病:如偏頭痛、枕神經痛、周圍性面神經炎、肋間神經痛、坐骨神經痛、膈肌痙攣等。 婦科疾病:如月經相關疾病、盆腔炎、圍絕經期綜合征等。 外科瘡瘍疾病:如癰癤、毛囊炎、帶狀皰疹等。 拔罐療法的禁忌癥: 1.急性嚴重疾病、接觸性傳染病、嚴重心臟病、心力衰竭。 2.皮膚高度過敏,傳染性皮膚病,以及皮膚腫瘤(腫塊)部位,皮膚潰爛部位。 3.血小板減小性紫癜、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。 4.心尖區、體表大動脈搏動處。 5.精神分裂癥、抽搐、高度神經質及不合作者。 6.急性外傷性骨折、中度和重度水腫部位。 7.疝氣及活動性肺結核。 8.眼、耳、口、鼻等五官部位。 拔罐療法的注意事項: 1.拔罐前應充分暴露應拔部位,有毛發宜剔去,操作部位應注意防止感染。 2.選好體位,囑患者體位應舒適,局部宜舒展、松弛,治療過程中勿移動體位,以防罐具脫落。 3.老年、兒童、體質虛弱及初次接受拔罐者,拔罐數量宜少,留罐時間宜短。妊娠婦女及嬰幼兒慎用拔罐療法。 4.若留針拔罐,選擇罐具宜大,毫針針柄宜短,以免吸拔時罐具碰觸針柄而造成損傷。 5.使用電罐、磁罐時,應注意詢問患者是否帶有心臟起搏器等金屬物體,有佩戴者應禁用。 6.起罐時不可硬拉或旋轉罐具,否則會引起疼痛,甚至損傷皮膚。 7.用于燃火的乙醇棉球不可吸含乙醇過多,以免拔罐時滴落到患者皮膚上而造成燙傷。 8.拔罐過程中若出現頭暈、胸悶、惡心、嘔吐、乏力、冷汗淋漓,甚至一過性意識喪失等暈罐現象,應立即起罐,使患者呈頭低腳高位,注意通風保暖,可飲用溫開水或溫糖水,密切注意生命體征變化。 9.注意留罐時間及治療間隔,防止產生皮膚創傷。 |